汽车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租赁车行业作为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崛起。本文以东莞市为例,分析租赁车行业在该地的崛起与发展,旨在为我国租赁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东莞市租赁车行业发展背景
1. 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租赁车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政策》等。这些政策为东莞市租赁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东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但停车难、限行等问题日益突出。租赁车行业恰好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为市民提供了一种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
二、东莞市租赁车行业租赁车东莞案例分析发展现状
1. 市场规模
据相关数据显示,东莞市租赁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20年,东莞市租赁车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2. 企业竞争
东莞市租赁车行业竞争激烈,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吉利租赁、比亚迪租赁、曹操租车等。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优化等手段,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3. 业务模式
东莞市租赁车行业业务模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时租赁: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按分钟、小时、天等计费方式租赁车辆。
(2)长租:用户可按月、季度、年等周期租赁车辆。
(3)融资租赁:企业将车辆租赁给用户,用户分期偿还租金。
三、东莞市租赁车行业发展优势
1. 政策优势
东莞市租赁车行业享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如新能源汽车补贴、税收优惠等。
2. 市场优势
东莞市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为租赁车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技术优势
东莞市租赁车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
四、东莞市租赁车行业发展挑战
1.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租赁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2. 政策调整风险
政策调整可能对租赁车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等。
3. 技术创新压力
租赁车行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
东莞市租赁车行业在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东莞市租赁车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租赁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租赁车行业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晓光,李慧敏. 我国租赁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8(12):95-96.
[2] 陈思. 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中国市场,2019(10):105-106.
[3] 李晓峰. 我国租赁车行业政策环境分析[J]. 车市,2017(6):36-37.
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从市场分析到策略形成,一直到最后决策,这个过程必须是从下而上的,有一个科学规律在里头。上海通用汽车的市场策略就是这样形成的。
孙晓东:营销是一门科学
访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执行总监孙晓东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合资企业中的一个典型。走进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随处可以感受到这个企业自然而然散发出的“气质”——井然有序而又生机勃勃。这种气质体现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上上下下每一个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每一处工作环节上。如果要上升到一个高度,那就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是一个真正融合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合资企业。中美先进文化的集合以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整个企业发展为动力的合力为企业灌注了旺盛的生命力。
孙晓东和他的同事们正是在这样一个具备先进性和充满凝聚力的平台上,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环节——营销而“精耕细作”着,一系列的销售佳绩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出来了。一个以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三个品牌为支柱的多品牌营销战略框架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搭建起来了,一个遍布全国、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网络也正在他们的掌控中有条不紊编织着。——编者
见到孙晓东之前,本以为这个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营销总监会是满面春风。
因为以业绩说话历来是衡量一个企业“行”还是“不行”的最直观和最易考量的方法。尤其是在中国乘用车市场还未完全从“动荡”中恢复过来的今天。
很显然,在这种态势下,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能够从2005年开始至今,销售一路上扬,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这一市场表现的“含金量”:1至4月份以7.25万辆的销售业绩排名全国第二,4月份更是以2.8万辆的优异成绩荣登乘用车销售榜榜首。
然而,坐在记者面前的孙晓东很平静。在他看来,作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业务链最前端的营销工作并不只是创造好的销售业绩这么简单,如何打造品牌、如何构筑网络,甚至如何真正扮演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角色都是孙晓东要考虑的。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营销部门定位为上海通用的前锋和压力的传递者。就是说我们要形成拉动整个公司前行的动力,同时把市场的压力传递给公司的各个部门。”孙晓东如是说。
“上海通用整个公司都在做营销,而不是只有我们市场营销部门。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员工都在参与卖车,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价值链上都有贡献。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了一切围绕用户、市场开展工作的思想,实实在在地打造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并把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企业文化里面。”孙晓东的这番话说得意味深长。
事实上,正是在这种“全民皆营销”思想贯穿下,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为以孙晓东为首的本土化营销团队营造了一个尽情施展的平台。
逐年攀高的市场业绩、逐渐成型的品牌战略、逐步完善的营销网络,一个真正以营销为核心机制的团队正在日益确立和巩固它在业界的地位。
“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从市场分析到策略形成,一直到最后决策,这个过程必须是从下而上的,有一个科学规律在里头。上海通用的市场策略形成就是这样,这决定了我们很多决策的立足点是真正踏在市场上的。”孙晓东这么总结道。
实施多品牌策略
从去年年中一直到今年3月份,孙晓东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一项对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来说意义重大的任务:去年6月份宣布凯迪拉克,今年1月份宣布雪佛兰品牌,2月底3月初销售雪佛兰产品。至此,一个以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为主,分别针对高端、中高端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多品牌策略的框架搭建起来了。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一直提倡走产品差异化的竞争道路。差异化竞争指的是瞄准特定的用户群体,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制定价格。而这一多品牌战略构架的搭建正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坚持产品细分化、竞争差异化战略的一个具体表现。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三个品牌产品的销售情况都不错。
事实上,三个品牌能够初步获得成功的一个大背景来自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发展大方向的成功确立。这一点也正是孙晓东首先强调的。
“上海通用成立之初,就力求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全系列产品的汽车公司,并通过产品、服务、品牌三个方面来达成全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而这个目标从整个方向来讲是切合中国市场发展方向的。”
“同时,我们的多品牌策略迎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孙晓东认为这是其多品牌战略能够初步成功的一大原因。
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一方面其总量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用户的细分化和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汽车不再仅仅是彰显身份面子的“装饰物”,而是一方面越来越趋向其生活工具的本质,一方面又代表了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文化,这就使得市场细分化变得日益明显,需要不同的品牌来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正是准确把握住了这一方向,这种把握来自他们对整个市场以及用户心理需求的科学分析。
“任何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都知道,仅仅用一个品牌去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是不可能的。采用多品牌的策略更加能够贴近市场,更加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如果一个品牌能够实现与消费者之间较好的对应关系,消费者会感到这个品牌是在为他量身打造产品和服务。”孙晓东补充道。
事实上,做到科学分析和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能算作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成功实施多品牌战略的一个充分条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于这个合资公司整合资源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有独到之处。”孙晓东坦率地说。这种“独到”来源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这一合资公司所具备的典型性和先进性。
“通用公司在全球的资源我们可以比较灵活地拿来使用,上汽方面也有比较好的资源支持我们,中美合资双方共同支持我们多品牌的运作,再加上随着我们自身成长累积的大量物力和人力,以及包括东岳、沈阳、北盛等在内的工厂资源为我们提供生产能力的支持,所以从资源总量上来讲,包括资金、产品、人才在内,都促使三个品牌的运作成为可能。”
公司策略方向的正确制定、对市场需求科学的分析和把握、整合多方资源的优势再加上以孙晓东为首的营销团队出色的执行能力,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促成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市场上的成功。
“在执行面上,我们对三个品牌的定位比较准确,差异化的构架也比较清晰,一些细节的执行做得不错。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公关或市场活动把自己一些关键定位和关键信息传递出去,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把握得还可以。”尽管如此,孙晓东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智而自知的态度。
“的确,我们多品牌策略的开头是比较好,这为将来三个品牌的进一步成功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现在三个品牌框架刚刚形成,真正将三个品牌打造成功,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构筑高素质网络体系
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今天,网络竞争力、决胜网络这样的词已经不再新鲜。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营销网络已经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而事实上,许多仅仅拥有单一品牌的企业在网络构建方面都陷入了困境,那么,对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这样一个拥有三个定位不同品牌的企业来讲,是如何构建其具有竞争力的营销网络的,成为记者关心的一个话题。
孙晓东告诉记者,目前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的三位一体店分别为300多家、11家和120家。“雪佛兰70%的经销商原来都是销售别克的,从雪佛兰和凯迪拉克的网络发展策略来讲,我们希望今后它们的经销商一半来自别克,一半从市场中吸收新鲜血液,以保证我们的网络健康良性发展。”
而对于记者关于三个品牌的网络建设会不会因为铺设过大而造成管理困难的问题,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显然早已考虑到。
“我们的策略是鼓励一个投资者拥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店面,这样就可以降低管理难度,避免很多内部竞争,”至于投资比例,孙晓东表示别克品牌希望是1:2或者再多一点,雪佛兰希望达到1:3或1:4。
“规模小,密度大,接触的客户面大,这样还可以很好地激发经销商的积极性。”孙晓东补充道。
然而,仅仅拥有布局科学合理的网络体系还是不够的,处于营销大网一个个节点上的经销商是否真正具备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素质,才是真正决定这一网络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在选择经销商时,一方面尽量在这个区域中找最好的,找跟我们理念上最接近的,另一方面还着力于与经销商关系的建立。”孙晓东说。
孙晓东所说的这种与经销商的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他们把经销商定义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用户,这要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必须针对经销商提出的要求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构筑一种相互间公开、公平、公正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同时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而后者也就是对经销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成为帮助经销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在管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输出这种管理。这种输出一方面是理念层面的,我们希望他们同我们一样能够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另一个方面是输出管理工具,比如我们把我们内部使用的BPD(业务计划流程)、PDCA(检查业务流程)的工具教给他们使用,让他们能够用这种高效率的工具去管理人力、资金,管理每天的销售以及服务。”孙晓东说,目前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许多经销商都能把这套工具运用得非常好。
而为了保证整个经销队伍的高水平、高素质,培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于经销商的培训投入很大,而且这些培训费用完全由上海通用负担。”而这种培训的确造就了许多高素质的销售和销售管理人才,这也成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对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另一个贡献。
“事实上,我们把经销商的建设放在了我们整个品牌建设中间了,经销商就是我们上海通用在当地市场上的一张脸、一个声音。”孙晓东告诉记者,为了树立和巩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品牌形象,他们对经销商从品牌的角度、从公关的角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鼓励经销商在当地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品牌一起成长,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经销商的品牌资产。
“经销商觉得作为上海通用经销网络的一分子是一件荣耀的事,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上海通用的成功也是他们的成功。”孙晓东说,正是把荣誉感融入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促成和维持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经销商们较高的职业素养。
先进文化带来凝聚力
说到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经销商,孙晓东笑着问记者:“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经销商经常说一样的话?在上海通用,经销商们要介绍、分析市场,分析自己,要说明今后的改进方向,要说明怎样去做服务,你会发现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待人接物的风格都是接近的。其实说到底这是上海通用的文化在影响着他们。我们的文化已经演变为一种凝聚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经销商。”
孙晓东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其实并没有刻意地去传递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其实都潜藏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所制定的运作标准中,这些标准包含了他们对市场、对经销商以及对自己的分析和要求中,而这些要求形成的背景就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就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合资企业。我们一方面整合了投资双方的优势资源,同时又成功地进行了本土化演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起家时就已经确立,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安全、充分授权的团队合作、诚信正直、不断改进和积极创新。”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也是为什么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以来其市场业绩就不断翻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孙晓东提到的这个核心价值观里实际所包含的是一种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集纳,而这种合力所形成的强大的品牌力量和企业上上下下以及与经销商之间的那种凝聚力,让这个企业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而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锻造出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我们追求的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第二,我们是一个创新的企业,我们完全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去打造我们的每一辆车和每一个品牌。所以我们带给经销商的感染力是很大的。”
在采访的最后,孙晓东再次强调,现在三个品牌的多品牌策略构架已经搭建起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对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来讲,这才是刚刚起步,他们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
“我们现在缺的是时间。说实在的,三个品牌的构架做好了,但我们需要时间来做传播、需要产品来充实,需要更多的人才快速成长,需要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经销商,需要他们在运作层面上理解和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需要在竞争中把自己打造得更强大,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一分一秒都是很珍贵的。”
镜头回放:
尊重、理解、默契形成企业凝聚力
在采访孙晓东的过程中,他描述的一个细节让记者难以忘怀。这个细节也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上海通用汽车与经销商之间的那种默契、信任、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
上海通用汽车有一个沿袭多年的习惯,那就是在一年一度的别克经销商全体大会开始前,由孙晓东带领全体参加年会的上海通用汽车工作人员在主会场两边夹道鼓掌欢迎与会的上千位经销商,直到他们全部进入主会场。
2005年3月,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品牌经销商年会如期而至。与往年一样,孙晓东准时带领着全体与会的上海通用员工列队欢迎,但由于这次经销商是分批分次坐大巴接连来到主会场,这就意味着包括孙晓东在内的上海通用汽车员工要不间断地鼓掌欢迎,一直到这1000多名经销商全部进入主会场。等到最后一名经销商进入会场时,上海通用汽车所有员工的手掌都是红的。
上海通用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包含的对人的尊重深深感染了与会的经销商,他们开始自发地为随后进入主会场的上海通用汽车员工鼓掌致意,整个会场瞬时成了一片掌声的海洋。
在这片发自内心的掌声中,有双方之间的理解、默契、支持和一种更加坚定的凝聚力。
相关链接: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销售业绩小结
孙晓东,1966年出生,从1997年6月至今任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监。在他的带领下,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整个营销团队一年一个台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佳绩。
■1999年,“入行”不久的上海通用汽车销售别克汽车1.98万辆,市场份额为3.48%。
■从1999年到2001年,上海通用汽车从市场占有率3%,排名第7,发展到2001年市场占有率8%,排名第4。
■2002年,上海通用汽车销售突破1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8.98%。
■2003年,全年销售突破20万辆。其中上海通用汽车别克系列产品销量达201188辆,同比增长高达81.6%,高于乘用车67.7%的平均增长速度;市场份额扩大到9.8%,稳坐全国轿车年销售第三把交椅。
■2004年,上海通用汽车在车市整体低迷的环境中销售汽车252053辆,同比增长25.3%,高于乘用车市场平均增长率近一倍,市场占有率上升至10.7%。这一年,仍稳居排行榜探花之位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把与排名前两位的差距缩小了近50%。
■2005年,上海通用汽车销售更是一路上扬,1至4月份以7.25万辆的销售业绩排名全国第二,4月份更是以2.8万辆的优异成绩荣登乘用车销售榜榜首。
务实与合作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李庆文:丁总你好,欢迎做客“社长对话”栏目。你担任上海通用总经理已经3年了租赁车东莞案例分析,其间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丁磊:这3年也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发生关键性转变的3年。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井喷”增长,2004年是一个缓冲期,从那时开始各大跨国公司把注意力更集中于中国市场。比如通用公司,除美国外,第二个优先地区就是中国。其他公司也是这样,丰田、大众都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无论从市场容量还是工业化水平看,中国汽车业这几年都在飞速发展。从过去注重市场占有率,到现在更注重自主开发能力,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这是很大的跨越。我还记得在2003年和2004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价格战”,但现在几乎没有人谈打“价格战”了。“价格战”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一种现象,但是仅仅用“价格战”抢占市场,是一种非常简单、初级的做法。
李庆文:上海通用这几年来在轿车领域可以说始终是领先者,不仅在销量上,包括塑造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培育和管理品牌、产品开发和本土化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优秀,在有的工作上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标杆。上海通用公司的管理团队年轻而充满活力。希望听一听你们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
丁磊:感谢李社长的肯定和鼓励。上海通用拥有很好的团队,前几任上海通用的领导都致力于打造以客户为中心、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
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第一个重点是务实,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俗地解释就是,别来虚的,说得再好,如果在市场上不适用,就是没用。我们要务实地做中国市场。企业文化第二个重点是合作,是在中外合作中追求双赢。中方的领导层经历过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外方很信任我们,他们相信我们是为了这个企业更好发展。本土企业也不能把跨国公司绝对地“妖魔化”,实际上他们带来的无形经验和知识有很大价值,是不可量化的。合作的第二层含义是我们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合作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照顾各方利益,争取双赢。
你刚才说我们的领导队伍比较年轻,我认为还不够年轻。从目前的岗位看,大概有200多位高级经理以上的干部,此外还有两三百个潜在的可以适合这些岗位的人。我们对他们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国际化眼光、思维和境界。
李庆文:做事情首先是眼光和思维,能看清楚、想明白,才能做好。
丁磊:如果整个项目失败了,参与其中的人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在企业里,无论是公关部门还是生产部门,都要围绕市场,要有合作意识,而不是只从自己的部门出发考虑问题。我要求我们的干部要有一种境界,不能只看着自己那一摊事情,自己那一摊做得再好,没有全局观,大家就要扯皮。你做得完全对,我也做得完全对,但结果是错的,是没有市场作用的。
境界就是“跨上一个台阶”想问题
李庆文:全局观的核心是关注客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关注点。你衡量不同岗位全局观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丁磊:通过合作,把整个公司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排除部门间的壁垒;如果一件事没人管,就要想法管起来。达到这两个境界,公司文化就能健康发展。我们提出“ownership”,就是责任感,也可以叫“主人翁意识”。
李庆文:佛学里讲“境界”,诗歌、散文讲“境界”,在企业管理中也提“境界”,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文化的要求,文化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企业管理中强调“境界”,可能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在管理中,机械性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量化。那么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怎样去测量“境界”?
丁磊:这确实需要操作性。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跨上一个台阶”想问题。比如说,一个市场部门的负责人和一个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产生了矛盾,市场部说要抓住市场机会,赶在春节前把新产品投放市场,而生产部门说按生产计划只能春节后生产出来。两个部门都没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境界,需要站到另外一个高度,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应该抓住这个市场机会?如果应该,生产部门就要协调各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的企业往往是领导承担协调工作,但我会问他们:如果站在我的角度,你们会怎么解决?就好像爬山一样,在山底下大家为选哪条路到山顶争得不可开交,其实从山顶上往下一看,一目了然。
李庆文:你要求的境界是不仅仅在自己的职位上想问题,而且要站得高一点,用系统的思维,而不是本位主义去想问题。这种方法能打破部门边界,突破部门界限,使跨部门的整体协作更为自然。这不仅需要企业管理的硬性要求,更需要思想的渗透。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思想的渗透。硬性的指令“立正”、“稍息”、“向前看”很容易,但是不可能总用这种方法管理。思想渗透是软性的,做起来非常复杂,但如果真正做到了,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这种作用可能就是大家经常讲的“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
丁磊:在我们的年度考核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是否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如何处理部门矛盾。我希望他们绝大多数的不同意见,自己可以协调解决。
我的理念就是授权,让相关管理者自己决定。他们的决定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即使让我在很短时间内决策一个事情,不见得比他们高明,很可能不如他们。授权对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公司是很有效的。
李庆文:授权比行使权力更难。应该说这是新时代对公司领导的要求,会行使权力的领导是优秀的,但会授权的领导才是卓越的。让全公司员工达到一定的境界,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行动,是提高领导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中国管理者能更准确地把握本土市场需求
李庆文:你刚才提到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习惯。现在我们看到,包括美国通用在内的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在本土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国际汽车行业共同的认识。我认为,全球化的思维也应该包括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从历史纵深的角度,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你怎样看待通用公司和上海通用的互相借鉴问题?
丁磊:上海通用是一家合资企业,立足于中国,在对中国市场响应和对本土市场的把握上,是高于通用的平均水平的,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李庆文:这个判断出人意料。全球汽车界历来认为,通用公司在分析市场、把握市场、品牌塑造和传播能力上是很强的,而通用公司也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领导者。
丁磊:在对中国市场的判断上,我们比他们更准确,品牌建设效率也更高,赋予品牌的内涵更贴近当地的需求,因为我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状况,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趋势,对中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比他们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比如雪佛兰、别克(参数配置),我们在中国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活力,与在国外有非常大的不同。另外,我们的效率很高,创新能力很强,善于创造新的模式和做法。
应该说,上海通用在通用公司业务量中占有率很大,财务贡献也很大。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通用在中国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的一个基地。从全球跨国企业来看,因为有上海通用,所以通用能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瓦格纳在不同的场合都非常明确地表示,除了美国,中国是他的“最高的优先级”之一,他也要求派到这里的专业人士是全世界最强的。
李庆文:你的话印证了中国著名学者的预计。季羡林老先生在上世纪就讲,我们正在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技术制造能力上显示出中国特色不太容易,但是中国特色在于哲学、宗教、管理。如你所说,我们在通用的全球体系里,什么地方领先于通用?是品牌管理、品牌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对产品的准确定位和把握。在不少人眼中,不管是合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里,中国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在这方面能力很弱,甚至有观点说“中国人既不会造车,也不会卖车”,这是低估了中国人的智慧,神秘化国外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
美国通用的优势是产品多样化、细分化,但是哪个产品能适应中国,到了中国后要加入什么样的内涵和要素,采用什么元素本土化,这需要本土管理者和工程师下很大功夫。
丁磊:中国本地的管理者要做到不盲从,要问个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公司的客观条件和客观因素是相同的。我们不会盲从,但也不拒绝先进经验,而是把国外的先进经验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做法。这也是一个差异,或者说中国本土管理者的智慧融入。
李庆文:你刚才提到,上海通用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我很想请你简要概述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丁磊:在具有把握本土市场的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把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作为一个战略性任务,概括起来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
第一是产品的竞争能力,包括整车特性、环保、油耗、各种新技术应用等方面。
第二是产品开发能力,现在我们走两条路,一条是整合国际资源,通过参与通用全球平台的开发,吸收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培养最尖端的人才;另一条是建立在自主开发基础上的本土平台。
第三是经营能力。一是提升传统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如提高在制造、采购、信息和质量管理上的效率,我们现在有一两个厂的平均劳动效率已经超过了丰田的平均水平;二是在新兴产业链上的效率,比如二手车、汽车金融、汽车配件业务等。
第四是先进的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开发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本文首发自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
作者系联盟成员,王萌原创
图文资料来自于合作伙伴授权
前言: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需要文武双全的二手车评估定价高手们更是“谁都不服”,本着切磋交流,各大“门派”互相提高的目的,特别设立二手车精准定价案例分析系列。
如果各位喜欢,您多留言讨论,如果能打个赏发个红包,小胖哥将考虑邀请您加入全国女徒弟中的佼佼者和各位一同切磋!
这个栏目我们希望帮助新手快速入门,熟手尽量避坑,老手保持理智冷静!
案例1:
15年12月份上牌,POLO1.6L手动舒适版,5万多公里,车子全程4S店保养,外观内饰都很新。
我是宝妈,平常就是代步使用,现在家里要换个大点的车子,4S店给估价3.5万,想问问这个价格合适吗?
分析:
POLO是大众旗下一款主力的小型车,凭借精湛的设计和稳定可靠的质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皮实耐用,市场保有量大,配件齐全价格较便宜,后期养护成本相对较低。
二手车也是较保值的车型,不过手动档的价格相对低点,如果车况非常好的话,收购价在4万左右。
置换的话如果有置换补贴加到一起,能给到4万左右的话也差不多,而且在4S店置换,后续手续办理等也更省心,并且也比较方便。
案例2:
现代劳恩斯酷派,跑车,2014年上牌,排量2.0T,自动挡,只跑了4.5万公里,现在出售,还能值多少啊?
分析:
现代的车型凭借不错的性价比,在二手车市场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不过并不是所有车型都被认可,这个基本上对所有品牌都一样。
作为平民轿跑的酷派就是其中之一,保值率并不高,当时落地也要20多万,不带大灯清洗和氙灯,是低配版,车况正常的情况下,现在收购价在8.5-9.5万之间。
案例3:
这个15年奥迪A52.0T,两驱,事故车,换了前嘴一套,气囊没弹出来过,底盘正常,三大件也没有问题,请问14万,能收吗?
分析:
奥迪A5作为在奥迪A4的轿跑版,凭借着运动时尚的造型和较大的优惠幅度,再加之本身的品牌属性,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而且厂家也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打造出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有两门版、四门版和敞篷版。
但是在二手车市场还是四门版本的更受欢迎,这台车只是换了前嘴一套,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事故车。
首先,事故车基本是伤到两梁六柱,其次,安全气囊也没有弹出来,再有,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也都没问题,但是伤到水箱框架肯定会对价格有影响。
这台车如果车况正常的话租赁车东莞案例分析,收购价在15-16万之间不等,本身销售周期偏长,加上更换了前嘴一套。
基本影响价格的10%,14万收的话,价格已经不低了,而且要确保没有多余的投资才好。
案例4:
请问2012款奔驰E200Coupe,2013年7月上牌子,行驶了5万公里,红色内饰,都说这种车不保值,当时买时50多万,现在还能值多少啊?
进口的奔驰ECoupe基本保留了现款四门版奔驰E级的设计元素,溜背车身、无框车门、无B柱设计。
车身前后包围、侧裙等都让它更具运动风格,标配敏捷操控组件,使得悬挂设置可根据不同的路况和驾驶方式进行调整。
虽然国内二手车市场对跑车不太友好,两个门往往象征着实用性较低,但这款车除了本身的豪华品牌特性,卖点还是它的个性化外观。
如果车况没问题的话,收购价在14-15万之间。
案例5:
大众CC,当年50多万落地价,12年CC3.6,10万公里,黄牛给我出价13万?你说这车我卖不卖?
分析:
被誉为最美的大众的CC还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尤其是老款,而这款进口的CC3.6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典车型了。
可惜后来的国产的CC越来越平庸,越来越丑,加上性价比并不是特别的高,销量相对于大众的其它车型来说,也可以说是一般了。
这款V63.6L排量的四驱轿跑,动力自然不用说,操控虽然比不上什S5/335之类的,但是也很不错了,就是后期使用的费用偏高。
比如油耗、车船税等,而且这类车基本买来都是玩的,还要看看有没有改装和它的使用强度,车商13万的报价也还是符合市场的正常行情的。
案例6:
16年底宝马420敞篷,运动M套装,在4S店补过漆,记录可查,一直4S店保养,安全行驶8万公里。
打算换保时捷了,4S店给我做价23万,而且没有其他优惠补贴之类的,卖外边还能再高点吗?
分析:
宝马4系列是BMW所生产的一个中级车系,自2013年10月起以轿跑车型(F32)上市,目的是将既有的3系轿跑车替换为全新的4系。
其后配备有硬顶折叠敞篷的敞篷版(F33)于2014年推出市场,以进一步区分更具租赁车东莞案例分析运动性的轿跑车。
作为敞篷车型,这款4系敞篷还配备了颈部暖流系统,能租赁车东莞案例分析够做到即便在大冷天敞篷开车也不至于太凉,满足既要炫也要命的想法。
车况良好的情况下,市场收购价在24-25万之间不等,店内置换的价格还是偏低了些。
案例7:
法国品牌DS5LS手自一体1.6T,风尚版,新车指导价16.88万,开的不多,跑了6万公里,找某个直卖平台给估过价,说只能买4万多了,是不是骗人的?
分析:
DS5LS作为国产车,是官方迫切需要打开局面的一款车型,但形势却不是很乐观,经销商对DS品牌并不看好。
用经销商的原话来说就是DS属于雪铁龙品牌在中国雪铁龙品牌就难配高端二字,被设置于其品牌之下的DS很难被消费者认可。
同样,DS的二手车也不是很畅销,保值率也是惨不忍睹,很对车商对这个品牌也不是很感冒。
还不如标致和雪特龙,参考同年标致408的价格,4万多的价已经不低了。
案例8:
家用克莱斯勒300C,3.0排量,14年上牌,开了12万公里,无事故,只有喷漆,顶级配置,纯进口血统,新车上路50多万,油耗有点太高,打算换个经济实惠家用车了,朋友给我15万,合适吗?
分析:
克莱斯勒是美国三大汽车品牌之一,而300C是一款中大型轿车。
最大的特点是从侧面看,它长得像劳斯莱斯,从正面看,它长得像宾利,粗壮的车身线条和车灯都是非常有特色,但是综合性能表现很一般,保值率也不行。
新车终端优惠很大,和一些二线豪华品牌差不多,3.0的排量没有3.6的好卖,市场的收车价在11-12万之间,卖价也就13万左右,15万卖朋友显然是不太合适。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滑板车平台诈骗案例分析及预防措施
滑板车平台诈骗案例屡见不鲜,这些诈骗行为通常利用消费者对滑板车产品的兴趣和需求,通过虚假宣传、低价诱惑等手段骗取钱财。以下是对滑板车平台诈骗案例的分析及预防措施的详细解释。
首先,诈骗分子往往冒充正规滑板车品牌或销售商,发布虚假的销售信息。他们可能在网络上建立看似专业的销售平台,展示各种滑板车产品,并以极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然而,一旦消费者支付款项,诈骗分子便消失无踪,消费者不仅无法收到商品,还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例如,近期出现的VOI滑板车诈骗案,该项目冒充国外知名滑板车品牌,吸引投资者加盟,最终却卷款跑路,导致大量投资者受损。
其次,诈骗分子还可能利用消费者对滑板车质量和安全的关注,以产品质量问题为借口进行诈骗。他们可能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消费者,声称其购买的滑板车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召回或补偿。然后,诈骗分子会诱导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进而实施诈骗。例如,田小志就因接到自称是淘宝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儿童滑板车存在质量问题需要补偿,最终被骗走31万元。
针对这些滑板车平台诈骗案例,消费者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滑板车。在购买滑板车时,务必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正规的销售渠道,避免被低价诱惑所蒙蔽。同时,要仔细核对商家的资质和产品信息,确保购买到的是正品。
2.保护个人信息,谨慎对待陌生来电和短信。对于任何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索取验证码或要求转账的行为,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并立即停止交易。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以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举报诈骗行为。在享受网购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一旦发现被骗或遭遇可疑情况,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积极提供线索,以便警方及时展开调查并打击诈骗犯罪。
标签: